2012年3月30日 星期五

【Behind the Scene】藝術總監魏瑛娟的妹妹瘋狂史




Q:從台大話劇社到莎妹至今,你怎麼看莎妹一路走來的發展?

A:莎妹前身其實是台大話劇社(阮文萍、Fa、王嘉明都是話劇社學弟妹),創團時就考慮過如何維持一個社團的開放創作風格,我從未想要把莎妹搞成一個單一創作者的團,它該是一個開放的創作平台。多年來,一些創作者來去,基本上我覺得這精神仍在,和其他團很不一樣我想。


Q:作品中從早期關注社會與同志議題,到後期拋棄掉所有的元素,甚至閱讀的詮釋和指涉的可能,為何有這樣的轉變?

A:這樣的轉變應該不意外吧,自省的創作者多會全盤檢視自己的創作路徑與版圖。我又貪心些,對創作所有元素都想翻新一番,從外放到內省,從形式到內容,從繁複到簡約…...不玩過一輪,很難盡興。



Q:文學向來是你作品的靈感重要來源,從閱讀到演繹,從讀者到創作者,你怎麼轉換?從紙上到劇場的時間空間的轉變,又是如何在作品中成立?

A:文字思考和影像思考很不同。文字有時間性,你得一字一字閱讀理解,影像是全面性一次性的,這兩種思考方式我都喜愛。最常玩的腦力遊戲是將文字影像任性切換轉譯。由文字到影像,感性開放。由影像到文字,理性秩序,各有樂趣。好的文學作品提供了影像想像極大喜悅,這也是我喜愛閱讀且大量閱讀的原因。將文學作品改編成劇場演出對我不難,那像是將腦中慣常的搬演現實化立體化。


Q:電影、攝影、文字都是你所擅長,而劇場這個媒介,對你而言獨特性是什麼?透過劇場發聲,相較其他媒介,有何不同?

A:相較電影、攝影、文字,劇場更講求「當下」。 演出定義的確立與完成,端賴演出者與觀眾此時此地的呼息交換,我喜歡稱之為「肉搏」,是更有溫度氣味官能感的,這是劇場最無可取代的特性。我喜歡「肉搏」,那像遊戲也像拼命,會喚起某種熱情與愛意,不直接用身體接觸相濡以沫是很難體會的。也因為劇場的無法存放或倒帶快速翻閱跳過省略,肉搏更顯得步步進逼朝生暮死,很讓人愛欲發狂的。

Q:你覺得劇場最重要的元素是什麼?

A:觀眾。如果少了言說的對象,劇場無法成立。而到底要告訴觀眾什麼?與觀眾建立什麼樣的關係?期待觀眾如何回應……等等都是創作重要部份,特別是搞前衛劇場,負載更多使命與期待。無法不痛不癢陳述世界,也無法虛與委蛇,得提出個說法,且是創新的說法。大家要一起前進,真誠信賴彼此的。


Q:你覺得 21 世紀與 20 世紀的劇場最大分別是什麼?

A:對我來說,這分別比較是自我內在的。跨過世紀,環境一定不同。世界以極快的速度更變,失控的文明正將我們推向可能崩潰的境地……這是慣常的末日論調,身為創作者,我們有何警覺領悟?以前戮力想改變外在環境,現在比較想改變內在,包括思考、態度、言行……世界在劇場裡,劇場在內我裡。

Q:如果要挑一齣你最喜歡的自己的作品,是哪一齣?

A:《無可言說》(Lecture on Nothing)。 英文劇名是從 John Cage 的同名音樂專輯借來的,這也是向他致敬的作品。先是聽到音樂,腦袋裡大量畫面翻湧,不過多是抽象顏色線條和律動。我試著把那樣的色調氛圍結構轉譯成演員可表達的劇場語彙,用另一種方式論述Nothing,並回應 John Cage…...這是我覺得最完熟的作品,關於「純粹」。


Q:有哪一個劇場空間令你印象最深刻的嗎?

A:2000年編導《無可言說》(Lecture on Nothing),先在香港參加榮念曾策展的「旅程 Journey 2000」演出,後來又被找去參加在柏林舉辦的「香港柏林當代文化節」,演出經驗視野全然被打開。榮念曾的團隊在柏林世界文化館前方水池上以竹子搭建出一座半露天劇場,我們依著藝術節給的遊戲規則,用一桌二椅表述自己。這是我最純粹的一個作品,刻意揚棄所有情節角色對白甚至戲劇動作,我想表現一種「無為」狀態,且要與自然對話。排戲時,心裡就覺得這戲得在開放的戶外空間演出,要有風有水有星有月……到了柏林一看見搭好的舞台,我就笑了。


Q:印象中最痛苦的ㄧ次排戲/創作經驗?最快樂的ㄧ次?

A:痛苦?好像還好,創作總是樂多於苦。編導《給下一輪太平盛世的備忘錄——動作》的經驗應是最開心的。這個製作巡迴了六個國家十個城市。我隨著不同國家城市稍作即興變更,最後去了巴黎,結果在巴黎的反應最好,最後一場我們謝幕了三次,連向來少謝幕的我也上臺了,很美好的經驗。

Q:排戲時的靈感來源?

A:很多,包括我的生活諸如書寫閱讀攝影旅行等等以及和合作夥伴的激盪火花。不過,旅行這件事對我影響最大,也是我創作重要靈感和養分來源。很刻意執行「旅行」這事,一洲一洲地規劃,一國一國地收集資料,一步一步腳踏實地地走……無法困坐案頭想像世界,一定要看了聽了感受了,才有辦法回應。回應世界,回應自己。不想只看見自己。


Q:排戲時最讓你高興的事情是什麼?


A:精準。這是身為導演最基本功課。我太好奇,對所有美的事物,所以學了很多技藝:舞蹈、繪畫、書寫、攝影、設計……而導演角色剛好是整合所有美麗技藝的。有幸成為導演,也有幸與許多有才華的人一起工作,我的任務是整合大家的專業,將大家安置在最適當位置,並提供最和諧的節奏與結構,讓大家一起歌唱,精準地。


Q:那最受不了的東西是什麼?

A:不精準。


Q:很多齣戲都是同時參與編劇與導演,是否比較喜歡哪一部分?

A:一直都是自編自導。二者都喜歡。編劇的部份是與自己工作,導演的部份是與大家工作。向內,與自己相處;向外,同大家對話,皆美。


Q:如果感覺遇到瓶頸,你怎麼辦?

A:散步。很長很長的散步,有時候一走二、三個小時。走路可以讓我安靜下來,而且,多會帶著相機。喜歡逆光走,邊走邊觀察光影變化,太陽很能給我能量。


Q:你會怎麼形容莎妹的特質?

A:劇團取名「莎士比亞的妹妹們」居心很清楚……創團(1995)時剛好在NYU唸研究所,特別留意西方女性主義劇場相關課程和資訊。不過,第一次讀吳爾芙的〈莎士比亞的妹妹〉卻是在大一,那時似懂非懂,但對這觀念印象深刻,當我更熟練性別議題和論述後就決定用這當團名了。除了一開始的性別、同志議題外,我也想建立一種Wild風格,對正典的叛逆,所以英文團名(Shakespeare’s Wild Sisters Group)裡多了一個Wild,那是作品風格與美學態度上的指標, 一直未變。




魏瑛娟 | 藝術總監/導演

紐約大學 (NYU) 教育劇場碩士,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創辦人,創作社劇團創始團員。1985年開始劇場創作,已編導發表作品三十餘齣,多著力於性別、同志、社會、文化等議題的探討及劇場美學的開發。

在莎妹發表編導作品:《333神曲》、《愛蜜莉‧狄金生》、《當我們討論愛情 ─ 文藝愛情戲練習》、《給下一輪太平盛世的備忘錄 ─ 動作》、《蒙馬特遺書 ─ 女朋友作品2號》、《無可言說》、《隨便做坐 ─ 在旅行中遺失一只鞋子》、《2000》、《666 ─ 著魔》、《自己的房間》、《我們之間心心相印 ─ 女朋友作品1號》、《甜蜜生活》等。曾參加新加坡濱海藝術中心開幕藝術節、上海第二屆國際小劇場戲劇節、香港中國旅程藝術節、小亞細亞戲劇網絡、台北藝術節、費城舞蹈藝術節、香港柏林當代文化節,作品受邀赴香港、澳門、北京、上海、釜山、東京、費城、柏林、新加坡、神戶、巴黎等地演出多次。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