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7月6日 星期二

莎妹15-《海納穆勒‧四重奏》7/1啟售!

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
Shakespeare's Wild Sisters Group
愛與死的完美交媾‧情色與暴力的極致美學
《海納穆勒‧四重奏》
Quartett von Heiner Müller



拒絕痛苦,就無法愛
我們既是共犯,亦是對手;我們曾經渴望過彼此

如果情慾是一種罪,那你我將是最無可赦免的罪人
愛情懷疑論者最尖銳戲謔的諷嘲和質疑

這是一把刀,狠狠地劃開愛情殘酷與暴力的本質
在絕望中,我們終將深刻理解,愛何以存在……

http://quartett2010.blogspot.com/



【演出導介】
延續《給普拉斯》對舞台詩化語言、意象化場面調度,與以及演員表演技藝的深度探索,導演BABOO與劇場演員徐堰鈴再度合作,選擇德國劇作家海納‧穆勒以法國小說《危險關係》Les Liaisons dangereuses為藍本,所重新寫就的劇作《四重奏》Quartett,展現殘酷的情色暴力美學。

海納‧穆勒的劇本向來以風格化的語言、拼貼碎裂、跳躍不連續的情節著稱,在《四重奏》中,大量長段獨白交織錯縱,語言強悍而富詩意,意義急遽跳躍卻罕有舞台指示。徐堰鈴、陳恭銘兩位演員串演四個角色,「扮演」與「遊戲」將是貫穿全劇兩個主要戲劇動作,藉由大量描述色情、交媾和性愛等沾染了「魔鬼元素」的行徑,有意識地把主流價值中被認為「傷風敗俗」的行為,大膽挑釁成為一種快感的體驗,肆無忌憚地逾越道德的界線,展現從角色、性別到情慾的曖昧流動。

《四重奏》如一把犀利的解剖刀,赤裸揭露愛情中精神與肉體的競技角力,理性與本能的撕裂拉扯,展示一個由激情的慾望所沾染的病態特徵,以及引發潛藏的精神疾病;演員藉由性別互換所呈現的多組關係,彷彿在舞台上實踐男女交媾的多種姿勢體位,不停地擺蕩在高潮快感與性交後憂鬱的相互折磨之間。全劇充滿性愛與死亡的氣味,演員全然將自己置身於一種極端的狀態中,透過壓抑與冷冽的表演方式,宛如影像表演的低限內斂風格,讓觀眾感受一種性的張力,以及心理的暗潮洶湧與恐懼氛圍,冷靜而犀利地完成表演上的美學策略。本製作也邀請來自德國柏林的鋼琴家Andreas Kern合作,現場寂靜中砰然巨響的鋼琴敲擊聲,直逼情慾與肉體的荒蕪廢墟。

To reject pain is to avoid love.
We are accomplices and opponents; we once desired each other

Should lust be crime, you and I are no doubt the most sinful……
The most intensive bantering mockery and query of a skeptic of love

his is a scalpel that cuts this thing named Love wide open
To reveal the most ferocious and brutal of all essences
Then, in this despair of all despairs
We come to realize the very reason for Love

Director Baboo composes the piece based on German dramatist Heiner Mϋller’s Quartett, an adaptation of the French novel Les Liaisons Dangereusesan, as an extension of his previous work, Hsu Yen-ling X Sylvia Plath. It is meant to discuss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atrical poetry and change of scenes, and the exploration of acting talents to represent the cruel erotica and violence in aesthetics.

Heiner Mϋller’s script is known for its stylistic language, fragmentary and disconnected plots. Quartett is interwoven with long monologues that are fierce but poetic, and accompanied by disconnected meanings without clear indication. A cast of four characters will be played solely by one actor and one actress. “Play” and “game” are the two main actions throughout the play, and they simultaneously represent the ambiguity of characters, sexuality, and desire.


Quarett abounds in pornography, fornication and sex, which are all reminiscent of the devil’s doings. It also tries to convert what’s been considered amoral into physical pleasure, and further to subvert the order of human civilization. In so doing, the animal desire will manifest itself through sex—passion of sex is the only means for human beings to avoid objectification.


Quarett, too, is an arena of love where the body/sense and the soul/reason fight their tug of war. It displays a symptom of sickness only to be seen in passion and desire. Thru the four roles played by the two actors and their engagement in sex, we verge on the confusions generated in between multi-orgasms and post-sex blues. The two characters on the stage are coconspirators, lovers, enemies and individualists who depend closely on one another. Also they symbolize the aesthetics of a lone island existing in the compressed space of a relationship. A rope ties the two tight together, with such diverse senses as suspicion, rapture, madness, pleasure and sadness afloat around. Torture and possessiveness also find their roots deep in the relationship of the two. We then come to realize, after experiencing the pangs, the existential conditions of LOVE.


Nevertheless, the plays and characterizations of the two roles coldly, meta-analytically remind the viewers of the reality hidden behind the back of all passions. In the end, the demises of the two signify the eternal aloofness experienced in one single shortened sexual orgasm, a redemption never to be redeemed.

【演出人員】
劇 作:海納穆勒Heiner Müller
演 員:徐堰鈴、陳恭銘
法文人聲演員:馬照琪、Valentin Lechat
現場鋼琴:Andreas Kern
導 演:BABOO

製作人:陳汗青
舞台設計:梁若珊
燈光設計:黃諾行
音樂設計:林芳宜
服裝設計:李育昇
動作設計:周書毅
影像創作:周東彥
導演助理:許哲彬

平面美術:聶永真
攝影:編號223、林建文
場景:姚國禎
梳化:謝夢遷
協力:吳仲倫

【演出場次】
10/14-16(Thu-Sat)19:30
10/16-17(Sat-Sun)14:30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戲劇廳(北投區學園路1號)
票價:600、900元
10/29-31(Fri-Sun)19:30
10/30-31(Sat-Sun)14:30
台南誠品B2藝文空間(台南市長榮路一段181號B1)
票價:500元

【購票資訊】
1. 網路購票:兩廳院售票系統http://www.artsticket.com.tw/
2.售票端點:請洽全省誠品書店、7-11 ibon、萊爾富等兩廳院端點購票
3.購票優惠:
-學生9折優惠(入場需出示有效證件)
-團購10張以上85折,20張以上8折
-7/31前購票,可於演出現場兌換聶永真設計限量版海報一張。
-購買台北場次900元票券,加贈聶永真設計,攝影師編號223的四重奏攝影寫真書一本。
4.洽詢電話:兩廳院售票02-33939888,莎妹劇團02-2301-0950
2010年5月11日 星期二

《麥可傑克森》Rock youtube!!

2010年5月8日 星期六

莎妹15-《麥可傑克森》5/11-6/7臺北藝術節早鳥預購!

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
Shakespeare’s Wild Sisters Group
《麥可傑克森》
Michael Jackson-Back to the 80’s

2010臺北藝術節



以四十五度傾斜,對抗現實的地心引力
用高音嘶吼,向不完美的世界全面宣戰
踩著月球漫步,朝青春的夢想加速前進
踮起腳尖,在自己的舞台上驕傲地存在
You are not alone,為不妥協的美好初衷喝采

麥可傑克森,繼續搖滾你的宇宙一萬年!
Michael Jackson,You Rock My World!

1969年,他以Jackson 5主唱身份初出道,1971年開始個人獨唱生涯。
《Thriller》在全世界銷售約7.5億張,是人類音樂史上銷量最高的專輯。
他是「King of Pop」──永遠的天王巨星,不朽的傳奇。

你已經不再需要任何一位偶像,因為最偉大的信仰已經逝去……
與全球三十億歌迷一同告別,流行音樂史上最不合時宜的政治不正確

台灣首齣以流行文化偶像為題材,以演唱會聲光規格打造的音樂舞台劇
在麥可傑克森的勁歌熱舞中我們尖叫吶喊,集體追憶──
曾經奮不顧身的迷戀崇拜,曾經揮霍放肆的熱血青春,曾經理直氣壯的八○年代。



節目導介-
2009年6月25日,搖滾巨星麥可傑克森的過世,讓他突然從一個可以繼續被揶揄、消費與進行文化分析的過氣天王,變成一個有如巡弋飛彈般準確的新聞轟炸,以及一個永垂不朽、同時令人措手不及的傳奇。幾乎就在第一時間,《麥可傑克森》的三位創作者王嘉明、蘇匯宇與黃怡儒便以電話聯繫通知此項消息,並且當下決定,將這齣曾於2005年演出造成瘋狂爆滿、熱烈迴響的劇場作品,重新改編版本推出!

《麥可傑克森》以其最具代表的音樂專輯:好怕(「Thriller」,1984)、好壞(「Bad」,1988)、好危險(「Dangerous」,1991)為整齣戲的三大核心精神和段落,以對麥可的記憶及其之於創作者的象徵性,從台灣人的角度去詮釋這個文化素材,重返八○年代流行文化現場,拼貼台灣的新聞事件和通俗元素,例如:「綜藝一百」、「楚留香」、小虎隊、瓊瑤連續劇、土銀搶案李師科、奧運選手陳怡安、李福恩、霹靂車或是合唱曲「明天會更好」…等,勾勒整個六年級世代零碎、分歧而美好的共同記憶。

on June 25th 2009, the passing of the all-time greatest pop star, Michael Jackson, has transformed his ludicrous and exploited fame into an atomic explosion of news and an eternal legend. Almost simultaneously, the three creators of Michael Jackson, Wang Jia-Ming, Su Hui-Yu and Huang Yi-Ju, decided to reenact a revised version of the show that caused a sold-out and immensely popular show in 2005.

Michael Jackson employs three of the most significant songs, “Thriller (1984)”, “Bad (1988)”, and “Dangerous (1991),” as three main concepts and sections to represent the memories of Michael Jackson and its symbolic meaning. The show will interpret this cultural material from a Taiwanese’s perspective to revisit the popular culture in the 80s, like instant news and temporal elements, in the hope of sharing this fragmented but wonderful memory.

導演-王嘉明 Director-Wang, Chia-ming
─最受年輕世代共鳴,出手必掀話題,引領創作趨勢的劇場潮流教主
─作品連續三年入圍台新藝術獎年度十大表演藝術,第六屆評審團特別獎、第八屆百萬首獎得主
─2008年獲國際劇場大師Robert Wildon欽點,為募款晚會擔任開幕籌畫,紐約時報評選年度十大晚會演出
─2009年誠品春季舞台《膚色的時光》,以陳綺貞的情歌為推理音樂劇線索,十九場演出場場爆滿
─2009年高雄世運開幕導演之一,世運主席讚譽為世運會史上最精采的一場開幕典禮

演出人員-
導演:王嘉明
製作人:陳汗青
舞台視覺:黃怡儒、蘇匯宇
燈光設計:王天宏
服裝設計:賴宣吾
平面美術:顏伯駿 Yen Po Chun
攝影:陳敏佳
演員:Fa、王詩淳、江佩潔、吳維緯、李奇勳、周明宇、周姮吟、林微弋、施名帥、姚坤君、梅若穎、盛鑑、莫子儀、陶維均、楊乃璇、蔡亘晏、魏雋展、譚佩軒、蘇威嘉……

演出場次-
時間:8/19-21(Thu-Sat) 19:45pm
8/22 (Sun)14:45pm
地點:台北市中山堂中正廳
票價:400 600 800 1000 1200 1600

購票資訊-
1.網路購票:兩廳院售票系統http://www.artsticket.com.tw
2.售票端點:請洽全省誠品書店、7-11 ibon、萊爾富等兩廳院端點購票
3.購票優惠:
-5/11-6/7臺北藝術節早鳥75折啟售,購票不限張數(不含最低票價)
-學生9折優惠(入場需出示有效證件)
-新光銀行卡友持新光卡購票可享88折獨家優惠
(以上折扣恕不合併使用)
4.洽詢電話:兩廳院售票02-33939888,莎妹劇團02-2301-0950

MJ部落格:http://www.wretch.cc/blog/mj2010

Shakespeare's Wild Sisters Group
Website-www.swsg95.com.tw
Blog-swsg95.blogspot.com/
Plurk-www.plurk.com/swsg95
2010年5月2日 星期日

聯合報-部落抗爭 奪台新獎

【聯合報╱記者何定照/台北報導】
2010.05.02



原住民抗爭議題,奪得藝術大獎。第八屆台新藝術獎昨天頒獎,「年度視覺藝術獎」由許淑真、盧建銘策畫的「植物新樂園:從菜園中誕生、河岸阿美的物質世界」展覽拿下,兩人邀請部落長老一起領獎,百萬獎金也將給部落作為繼續抗爭基礎。

這是台灣少見的直接參與社會抗爭的藝術作品,也是台新獎首次頒給「藝術切入社區」議題。展覽顯現桃園大溪大漢橋下的阿美族撒烏瓦知部落,如何在河岸發展獨特生存方式,也與部落共同實驗如何在官方迫遷壓力下,構築更佳生活空間。

昨天獲獎,大家都泣不成聲,部落長老張進財說,「以前都被漢人歧視,希望透過展覽,能被大家了解」。

「年度表演藝術獎」百萬獎金,由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膚色的時光」拿下,據悉國外評審對該作相當激賞,認為雙面舞台的設計、多媒體運用等都純熟且統合,劇本也掌握台灣新世代心理及品味,成功完成藝術與市場的雙重挑戰;導演王嘉明表示,很高興評審看到其他面向。

評審團特別獎三十萬元獎金,由蘇文琪獨舞「迷幻英雌」奪得,該作去年僅在容兩百四十人的文山分館演出,好評如潮。

中國時報-《膚色的時光》獲台新藝術獎

《膚色的時光》獲台新藝術獎
得獎了 王嘉明攢創作本錢
2010-05-02 中國時報 【林采韻/台北報導】




今年二月,台灣小劇場的中堅份子,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曾經一度發不出薪水。直到文建會年度扶植團隊款項入帳,昨日劇團團長王嘉明執導的《膚色的時光》榮獲第八屆台新藝術獎年度表演藝術獎,眼見百萬獎金入袋,王嘉明樂到說不出話,「又有創作的本錢了!」

王嘉明是台新藝術節的常客,作品《Zodiac》、《請聽我說-豪華加長版》曾獲年度十大表演藝術提名,二○○七年的作品《殘,。》榮獲評審團特別獎。一路走來,王嘉明的本事,在於將流行語言、新世代的思維轉化成為一種特殊風格,融入在作品當中,他的創作因而獲得年輕觀眾力挺。

作品因為符合大眾口味,也讓王嘉明長久背負一個重擔,「我常被人家說我在向下沉淪。」如今,台新藝術獎終於為他出了一口氣,《膚色的時光》得獎理由清楚寫著,「王嘉明與莎妹劇團的創意群,成功完成藝術和市場上的雙重挑戰,作品展現整體藝術視野,從劇本、舞台、聲音到表演,概念手法創新統合而完整。」

三十九歲的王嘉明深嘆,有時他的作品,只被看到表面,內在卻被忽略,《膚色的時光》的舞台以牆面區隔前後台,觀眾坐在前後台的兩側,演員穿梭牆的兩邊,打造出一群人觀賞同一故事卻只看到一半演出的效果。王嘉明說這樣的設計不是搞噱頭,而是反應,每個人心中保留、猜測的那一塊空間,「你以為的全貌,有時只是局部的事實。」

《膚色的時光》是一齣愛情推理劇,劇中包括十二個角色,王嘉明強調光是寫劇本就是一種實驗,如何在技術上讓十二個人的故事在一定的時空下都讓觀眾明瞭,同時坐在舞台兩邊的觀眾,雖然看不到全貌,仍能理解所有劇情。

面對莎妹劇團長期被定位為「小」劇場,王嘉明有話要說,《膚色的時光》去年四月在誠品信義店演出,十九場賣了七千張票,等同在國家戲劇院演了近五場,從中顯示,台灣小劇場的能量已經不能同日而語,只待更多的資源的注入,讓他們有機會往更大的舞台邁進。

台新藝術獎今年其他獎項得主,「年度視覺獎」由許淑真、盧建銘策畫、紀錄原住民社會的《植物新樂團》獲得,「評審團特別獎」為蘇文琪的獨舞作品《迷幻英雌》。
2010年4月30日 星期五

自由時報-劇場裡的莒哈絲情慾想像

記者趙靜瑜/台北報導



法國知名女作家莒哈絲以女性情慾自覺為主要書寫題材,台灣女導演徐堰鈴也得其啟發,以莒哈絲小說《勞兒之劫》中〈沙灘上的腳印〉為題材,將莒哈絲描摹內心的小說文字,透過現場音樂、影像、文本與形體,在劇場中交織折射出莒哈絲「在場」的氛圍。

徐堰鈴表示,莒哈絲筆下的「勞兒」在遭到背叛的同時,也啟發了情慾的想像,「勞兒」就從一個莒哈絲各小說、劇作中的化身,成為徐堰鈴這次演出系列的主題,「希望讓觀眾走進來的第一秒就能有所感受,就可以找到接近莒哈絲的方式。」

徐堰鈴說開始工作之後,「我變得容易放下,因為莒哈絲其人、其作品都像海洋,有種韻律感,教我怎麼去看見東西,然後產生去描繪的興趣。」徐堰鈴說,莒哈絲之於她,像是一種輕輕的提問,清楚看見殘酷,卻可以跨越許多評斷的界線。

該演出將於4月22日到25日,地點在臺北市牯嶺街小劇場。

中國時報-劇場版莒哈絲 文字重組與拼貼

中國時報【汪宜儒/台北報導】

當法國女作家莒哈絲的魅力文字,碰上台灣中生代的女劇場導演,那些濃重卻又幽微的感性文句與場景氛圍,將如何轉譯成演員肢體與舞台流動?同樣具有編、導、演背景的徐堰鈴與林如萍,不約而同以莒哈絲為題,先後推出《沙灘上的腳印》與《Kalpa:時光之劫》,展現台式的莒哈絲舞台風貌。


2010-04-25
 
談及莒哈絲,選擇以《勞兒之劫》為創作靈感來源編創出《沙灘上的腳印》的徐堰鈴認為,「她文字裡的時間感是無邊無際,畫面是意識流又富音樂性,句子不長,但有很多感官性質,角色的內裡於是一直在調換。這對我來講的確成了某種創作上的啟發性。」
 
徐堰鈴沙灘腳印 延伸時間與空間

《沙灘上的腳印》的舞台形貌,徐堰鈴透過兩位對應小說中的人物:勞兒與雅克,以及現場音樂、舞蹈進行架構,並將部分時空場景拉到一間台灣的精神病院。至於內裡的精神質感,徐堰鈴在編創的對白中模仿起莒哈絲那種「輕輕的、話講到一半就迂迴到別處去」的筆觸特色,「我將原本小說的一些對話打散,拼成一組新的對話,再穿插一些不是那本書的對話以及我模仿的語句。」
 
至於林如萍替台北藝術大學戲劇系夏季公演所編創的《Kalpa:時光之劫》,則從莒哈絲的電影腳本《印度之歌》為出發,同時拼貼進《副領事》、《恆河女子》、《死亡的惡疾》等多部莒哈絲書寫「印度風貌」的小說形貌。
 
林如萍時光之劫 40歲的人生風光
 
關於莒哈絲,林如萍說:「莒哈絲的文字濃度高,很重要的是她話外音的部分。我只是就這些年感受到的氣味感受創作,也不是就是要做莒哈絲,但在她創作中那海潮、孤獨、死亡、激情、黑夜等元素,卻跟我四十歲的人生時序風景有若干關聯呼應啊。」
 
不同於傳統文本的嚴謹與每個角色的可被探索性,在《Kalpa:時光之劫》中,演員的對白極少,角色之間也僅有模糊的對照關係,並無具體故事主線,形式上,林如萍則採以多面向的舞台與大量影像的配合使用,試圖以單純的演員身體和表演方法與影像、空間和音樂互為架構。
 
《沙灘上的腳印》四月廿五日在台北牯嶺街小劇場登場,《Kalpa:時光之劫》自五月廿一日至卅日在北藝大展演藝術中心戲劇廳演出。
2010年4月16日 星期五




國內前衛劇場代名詞,也是台灣最老字號的小劇場團體,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 (Shakespeare’s Wild Sisters Group),今年滿十五歲了!2010年,莎妹劇團以「房間的暴動」(Riot in A Room of One’s Own)為主題,推出四齣風格題材迥異的創作,4月22-25日(四-日)即將在牯嶺街小劇場登場的首檔演出,是由劇場小天后徐堰鈴導演,靈感來自法國作家莒哈絲小說《勞兒之劫》的《沙灘上的腳印》。該劇是在完整版的《勞兒之劫》登場前的發展中作品,也是該計畫的第一部曲。從小說文本轉換到劇場空間,導演徐堰鈴找來編劇姜富琴與新生代音樂人王榆鈞一起工作,將莒哈絲描摹內心的小說文字,透過現場音樂、影像、文本與形體,在劇場中交織折射出莒哈絲「在場」的氛圍。徐堰鈴表示:「我想讓這個作品暴露在一種創作的進行式裡,甚至劇名也可以叫做『莒哈絲式』,因為沙灘上的腳印可以是角色、可以是路人,更可以是莒哈絲的…在還沒被沖刷淹沒前…」。

徐堰鈴說,腳印的起點,或可溯自二○○四年在紐約看的《海達.蓋柏樂》演出。其中,她看見靠近當代的追求,體會飽含情感的感受性;由此萌生了結合《海達.蓋柏樂》、《遊園驚夢》與《睡美人》的創作發想——從「女人做夢」出發,發揚「發情」母題,體現飽滿的空缺感,而必得完成於觀眾的現場感受。然後,她發現了莒哈絲。「莒哈絲筆下的勞兒,在遭到背叛的同時,透過目視啟發了情慾的想像,就此陷入『沉睡』——既壓抑情慾,也持續醞釀,直到被喚醒,再以目視完成。『勞兒』」於是從一名不斷化身於莒哈絲各小說、劇作中的象徵角色,成為這個演出系列計畫主題。」

如《印度之歌》般的長鏡頭凝視畫面,可能是許多轉譯自莒哈絲的劇場、影像作品,讓人最先聯想到的風格。徐堰鈴期待的表現樣貌不僅止於此:「我希望讓觀眾走進來的第一秒就能有所感受,就可以找到接近莒哈絲的方式。」這齣戲的組成,以音樂、文本及演員的身體為主。演出自「真/假」、「情慾」、「S塔拉」這三個主結構鋪展、延伸,編劇姜富琴持續書寫《沙灘碎片》是台灣版的另一個聲軌。音樂色彩多元,有用沙子發出聲音的實驗性表現,也有情感濃度深厚的片段,在文本邏輯、切入面向各自不同的多個段落間,兩名兼具舞蹈和戲劇背景的演員魏沁如、施名帥,分別對位於小說裡的勞兒和雅克,述說故事裡的寓言,也成為寓言中的戲,以身體不同的運作方式表達意象;三者盡皆流動,在看來極為「低限」(只有一把A梯和一張舊沙發)的場上,彼此交織,透過不同元素的堆疊、累積,呈現出莒哈絲文字背後繁複的層次。

「莒哈絲嗜血,享受揭瘡疤的快感。關於真正的自由、真正的壓迫,她對我來說很完整,每個層面都會講到。或許正像《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輕》裡Sabina所說:『只有在受壓迫者沒有看到的地方,美才會出現。』如果隨她抵達真正的『荒蕪之地』,其實還蠻舒服的。」徐堰鈴自陳,開始工作莒哈絲之後,作息在「需要睡很久」和「不用睡到五小時」之間起伏不定,但並非陷溺於封閉性的焦慮中,而是變得容易「放下」:「現在沒有什麼,就先去做別的,可以看到很多、聽到很多。莒哈絲其人、其作品都像海洋,有種韻律感,教我怎麼去看見東西,然後產生去描繪的興趣。她一直懷抱著向全世界講啊講的強烈慾望。關於人類社會的變動、革命,她在創作中以情慾的表現誠實對應,映射自己,也關照社會;奇妙的是,帶動我用更自由、浪漫,但又理性、實際的方式工作。愈看她愈覺得非常有趣:她穿著很滑稽,少女時期很美……。她成為一個很大的庇護,讓我安靜地感受生活,享受發現,然後講出想法。」

關於莒哈絲語帶懸疑的文字策略,以及充滿張力的工作方式,徐堰鈴好奇於這些高度藝術創作表現的豐沛能量來源,也自我解答:「因為她感受到那麼大的感受。因為她很愛啊!」她也模仿莒哈絲的筆法,寫成劇中唱誦的歌詞:「So we together now/So we point the point now/So Safe and Free…/So we play the play now/Play it/Safe and Free」。戲仍是關於「睡美人」的雙人舞,仍然本於對亞當和夏娃的原始嚮往;結局將是個開口,如同閱讀莒哈絲的小說,翻到最後一頁——「嗯?結束啦?!」的感覺。徐堰鈴說,莒哈絲之於她,像是一種輕輕的提問:清楚看見殘酷,卻可以跨越許多評斷的界線,可以溫暖提問,輕輕地。

4月22-25日(四-日)即將在牯嶺街小劇場登場的《沙灘上的腳印》,六場演出已經全數售罄。莎妹劇團十五年的系列演出尚包括6月,特邀資深劇場人王墨林擔綱製作人,法國導演法蘭克‧迪麥可 (Franck DIMECH)為劇團兩位資深演員阮文萍、周蓉詩量身打造《jumel攣生姊妹》;8月,曾於2005年首演,造成一票難求盛況的《麥可傑克森》將受邀於臺北藝術節演出;十月,BABOO將執導德國劇作家海納‧穆勒的劇本《四重奏》。此外,今年也將出版莎妹15年作品概念書,回顧、紀錄與書寫莎妹劇團在台灣當代小劇場發展的獨特定位。
2010年3月4日 星期四
新聞稿來源-台新文化藝術基金會

由台新金控支持的台灣當代藝術大獎「台新藝術獎」,已於日前由複審委員遴選出年度十五項入圍作品,今年視覺藝術類的五項入圍分別是:

展覽名稱 參選者
Irdina─張立人個展 張立人
我愛臺灣‧更愛南臺灣─李明則 李明則
液態島嶼The LiQUiD STATE 陳敬元
軟抗爭 黃博志
植物新樂園:從菜園中誕生、河岸阿美的物質世界—許淑真、盧建銘個展(策劃) 許淑真、盧建銘
(依展演名稱筆劃順序排列)


表演藝術類的十項入圍分別是:

節目名稱 參選者
2012 莫比斯圓環創作公社
2009年臺北藝術節--《迷幻英雌》 蘇文琪
2009吳思珊打擊樂獨奏會《新擊樂思潮》 財團法人擊樂文教基金會 演出者/吳思珊
長號超級玩家林柏格與北市國 臺北市立國樂團
雪夜客棧殺人事件 臺灣春風歌劇團
最美的時刻 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
琴逢擊手-鋼琴&擊樂高峰會 音樂時代劇場 演出者/林佳靜 吳珮菁
膚色的時光 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
薩克斯風怪傑克勞‧德隆與北市國 臺北市立國樂團
觀 國立中正文化中心 演出者/無垢舞蹈劇場
(依展演名稱筆劃順序排列)


這十五項傑出的展覽及演出製作,即將在四月底透過入圍特展以及國際決審委員會議,選出2009年「台新藝術獎」年度桂冠及百萬獎金的得獎者。

「台新藝術獎」向來強調「藉由廣泛而長期的觀察論述,即時回應藝文生態的發展趨勢」;通過全台各地的專業藝術工作者,在長達一整年所舉辦的展覽及演出中,實地觀賞、評議分析與討論後,進行提名及評選的工作;過程中見證了台灣當代藝術創作力的蓬勃與多元面貌。

本屆入圍名單中包括在藝術界已具知名度、歷練豐厚的藝術家(團隊),例如:表演藝術類的台北市立國樂團、無垢舞蹈劇場,以及第六屆評審團特別獎得主莎士比亞的妹妹們劇團亦再度入圍;視覺藝術類則有許淑真、盧建銘、李明則等;同時亦有多位新露頭角的七年級世代,如:張立人、陳敬元、黃博志;創團未滿五年的「莫比斯原環創作公社」等。入圍作品聚顯了當代藝術的某些創作趨勢,與值得深入探討的無限可能。

比較特殊的是本屆表演藝術入圍名單中包含了幾件「單人表演」的作品,如吳思珊打擊樂獨奏會《新擊樂思潮》、蘇文琪獨舞的《迷幻英雌》,以及《最美的時刻》魏雋展近乎獨角戲獨撐大局人偶既合一又對戲的演出,喜見國內藝術家肢體藝術上的自我超越與精練提昇。


決審團名單

4月下旬,由國際與國內藝術專家共同組成的決審團,將從這十五個入圍作品中,評選出大獎;本屆八位決審委員名單為:

視覺藝術----

李俊賢, 藝術家、高苑科技大學建築系副教授暨藝文中心主任

薛保瑕, 藝術家、國立台南藝術大學藝術創作理論研究所博士班專任教授
建畠 晢Akira TATEHATA, 日本大阪國立國際美術館館長、2010愛知三年展藝術總監
葛拉姿亞‧格隆尼Grazia QUARONI, 法國卡地亞當代藝術基金會策展人
表演藝術----

紀慧玲, 劇評人、自由撰稿人

樊慰慈,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音樂學系所專任教授兼系主任
胡恩威, 香港進念‧二十面體行政總裁暨聯合藝術總監
葛雷格‧藍道Greg RANDALL, 澳洲墨爾本維多利亞藝術中心節目總監
約翰‧艾希佛John ASHFORD, 英國Aerowaves總監


入圍特展首度高雄展出

延續往例,台新基金會也策劃了第八屆「台新藝術獎入圍展」,台新獎年度大獎獲獎者雖僅表演藝術及視覺藝術各一名、特別獎一名,然而經過全年度的觀察、提名、複審程序,所有入圍者均屬難得,入圍展對於入圍者的肯定與鼓舞更形重要,也是將所有入圍作品利用展覽形式,再一次推介給全國大眾的整體呈現。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本屆是成立以來首度走出台北,移師到高雄市立美術館舉辦;為了與高雄熱情的陽光與人情呼應,此次入圍展期間將規劃多項兼具藝術與文化休閒的活動,同時招募「藝術小行星」青年志工計畫,在入圍展期間匯聚南台灣青年學子的豐沛熱情,成為環繞並活絡藝文活動的運轉能量。展期自4月24日起至6月6日,相關活動將陸續公布在台新藝術基金會的網站http://www.taishinart.org.tw,歡迎全台民眾踴躍參加,與台新藝術獎一同分享台灣藝術家(團隊)的光芒與熱力。

台新藝術獎年度大獎得主將在5月1日的頒獎典禮現場揭曉。
2010年2月28日 星期日

【媒體報導】15歲莎妹 掀起房間的暴動

人間福報2010/3/1 | 作者:郭士榛




【記者郭士榛台北報導】國內前衛劇場老前輩「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已經十五歲了,四月起將以「房間的暴動」為主題,推出四齣風格題材迥異的創作。

莎妹劇團導演廖俊逞表示,四月由徐堰鈴導演法國作家莒哈絲的《沙灘上的腳印》;六月則邀請王墨林擔綱製作人,法國導演法蘭克‧迪麥可為阮文萍、周蓉詩量身打造《jumel攣生姊妹》;八月將重演曾於二○○五年首演的《麥可傑克森》;十月,BABOO將執導德國劇作家海納‧穆勒的劇本《四重奏》。此外,即將出版的莎妹十五年概念書,預計於十月一日出版。

莎妹劇團成立於一九九五年夏天,由藝術總監魏瑛娟等一群台大話劇社成員共同創立,團名源於英國女作家維吉尼亞‧吳爾芙《自己的房間》一書中的虛擬角色。

多年來,莎妹的成員(導演、演員和設計群)已經建立合作的默契,也自成風格。

從莎士比亞到麥可‧傑克森,從吳爾芙到邱妙津,從美國女詩人愛蜜莉‧狄金生、希薇亞‧普拉斯到陳綺貞,莎妹劇團作品大膽嬉耍各種可能。

購票專線請洽兩廳院售票系統,http://www.artsticket.com.tw/,(○二)三三九三九八八八,或洽(○二)二三○一○九五○。

【媒體報導】嬉耍劇場十五年 莎妹推四檔好戲

自由時報 記者趙靜瑜/台北報導


莎妹劇團將再度演出《麥可傑克森》一劇。 (莎妹劇團/提供)


堪稱國內前衛劇場的代名詞,也是台灣最老字號的小劇場團體,「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今年成立滿十五年了。團名源於英國女作家維吉尼亞.吳爾芙(Virginia Woolf)《自己的房間》一書中的虛擬角色,新的一年,莎妹劇團將以「房間的暴動」為主題,推出四齣風格題材迥異的創作。

莎妹劇團成立於1995年夏天,由藝術總監魏瑛娟等一群當年台大話劇社成員共同創立,多年來,莎妹成員(導演、演員和設計群)已建立合作默契,也自成風格。從莎士比亞到麥可.傑克森,從吳爾芙到邱妙津,從美國女詩人愛蜜莉.狄金生、希薇亞.普拉斯到陳綺貞,莎妹劇團作品大膽嬉耍各種可能。2000年魏瑛娟將台灣女同志文學經典《蒙馬特遺書》搬上舞台,在台灣女同志史上重重書寫一筆。十五年來的四十七部作品都有自己的樣貌,也讓人驚喜台灣劇場的多元成長。 今年莎妹劇團規畫推出四齣創作,包括靈感來自法國作家莒哈絲的《沙灘上的腳印》;法國導演法蘭克.迪麥可為劇團量身打造的《jumel攣生姊妹》;也將再度搬演2005年首演、造成一票難求盛況的《麥可傑克森》;以及新銳導演Baboo執導德國劇作家海納.穆勒的劇本《四重奏》。

今年也將出版莎妹十五年作品概念書,回顧、記錄與書寫莎妹劇團在台灣當代小劇場發展的獨特定位。詳情可詢兩廳院售票系統。
時間:2010/2/9 18:42
中央廣播電台
撰稿‧編輯:江昭倫   



台灣知名的「莎妹劇團」今年8月將重演2005年曾造成瘋狂爆滿、熱烈迴響的劇場作品「麥克傑克森」(Michael Jackson),除了向這位天王巨星致敬,也希望藉由這樣的文化素材,對台灣時下社會現況提出反省和批判。

2005年「莎士比亞的妹妹們」劇團推出「麥克傑克森」戲碼,曾創下一票難求的盛況。去年麥克傑克森逝世後,又引起全世界一陣討論麥克熱潮。為了表達對這位一代流行巨星敬意,莎妹劇團決定今年8月再度重演這齣精彩戲碼,為巨星的一生平反,對時下台灣媒體和社會喜歡高舉道德感謾罵的現況,提出反諷和反省。

「麥克傑克森」創作人之一的王嘉明說:『(原音)那現在其實麥克過世了,的確過世之後,大家對他的論調,你知道就很明顯,大家在那邊,大家在自以為道德感在審判他這個面向就變得更清晰了!我們當時可能還沒…我們當時已經提出這一點,然後現在麥克過世之後,大家更明顯,大家不曉得在罵什麼勁兒,大家很喜歡在扮演那種很有道德感的東西,但其實是在做的是一件沒有道德感的事情。』

王嘉明表示,重新改編的「麥克傑克森」,劇情仍是以麥克歌曲為主軸,搭配80年代台灣歷史場景,兩相對照,勾勒出整個六年級生(民國60年代出生)零碎、分歧又美好的共同記憶。王嘉明說:『(原音)我們主軸都是以麥克的歌,我們有3個大段,Bad、Thriller跟Dangerous,就是「好壞」、「好怕」、「好危險」,跟台灣80年代整個歷史合在一起。也就是說用他的歌,但是以台灣80年代一些事件為主軸。而這些事件在我們成長過程中,或是在我們台灣人歷史中,都佔有蠻樞紐的、或是蠻有一種不同感受,或是它延續到今天,對照於今天事件,會有不同的感覺。』

王嘉明透露,這次「麥克傑克森」再上演,多了幾位資深劇場演員助陣,批判將更細膩,演出內容也將更生猛,絕對值得戲迷期待。

【媒體報導】前衛莎妹15歲 推出4劇慶生

2010-02-10 中國時報 【汪宜儒/台北報導】


打著「最老字號的小劇場團體」名號,成軍15年的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要以4部各具風格特色的作品慶生,圖為集結呈現80年代各式流行文化特色的《麥可傑克森》劇照。


人人都說做劇場苦哈哈,做一檔賠一檔。在台灣小劇場界馳騁了十五個年頭,以前衛實驗為特色的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打著「最老字號的小劇場團體」名號,興高采烈地要在十五歲這年連推四部作品展現「莎妹風格」。

二○一○年莎妹將連推四檔作品,並首度挑戰年度套票合購聯賣。包括劇本脫胎自法國作家莒哈絲小說《勞兒之劫》而生的《沙灘上的腳印》、與法國埃梅劇團跨國合作的《jumel攣生姐妹》、探究集結八○年代流行文化的《麥可傑克森》,及劇作家海納.穆勒劇作、探究愛情中精神與肉體角力狀態的《四重奏》。

團長王嘉明笑說:「儘管十五年了,還是做戲吧!未來要盡量往更多更不同的可能性去走,希望呈現出不同的人對劇場的不同想像。」

成立於一九九五年的莎妹,以藝術總監魏瑛娟為首,當年集結一群台大話劇社社員包括阮文萍、周蓉詩、王嘉明等人。目前由王嘉明擔任團長一職,至今共累積四十七部作品。打著前衛的風格,開放創作平台,莎妹的作品因而具有多元豐富特質,從文學、音樂、社會議題、流行文化到飲食文化,無一不能成題。而當今活躍在劇場圈的新銳編導,像台南人劇團的蔡柏璋、沙丁龐克劇團的馬照琪等人,早年也都曾透過莎妹發表作品。

劇場人王墨林認為,「成立十五年,還能『殘存』至今,是可貴的,發展出的風格美學也絕對是獨有的。」他並表示,莎妹走過的十五年,代表的是小劇場的前衛精神仍在。
2010年2月7日 星期日

套票贈送版海報兩款。

A款


B款


Graphic & Art Design all by Aaron Nieh
2010年2月4日 星期四

莎妹15-2010演出行程+套票方案

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2010年度演出行程

《沙灘上的腳印》
The Tracks On the Beach
4/22-4/24 19:30 Thu-Sat
4/24-4/25 14:30 Sat-Sun
牯嶺街小劇場
票價 500

《JUMEL孿生姐妹》
JUMEL
6/17-6/19 19:30 Thu-Sat
6/19-6/20 14:30 Sat-Sun
* 6/20 14:30 為法文版演出
牯嶺街小劇場
票價 500

《麥可傑克森》
MICHAEL JACKSON
8/19-8/21 19:30 Thu-Sat
8/21-8/22 14:30 Sat-Sun
台北市中山堂中山廳
票價400-1600

《海納穆勒‧四重奏》
Quartett von Heiner Müller
10/14-16 19:30 Thu-Sat
10/16-17 14:30 Sat-Sun
台北藝術大學戲劇廳
票價 600

Tickets
年度套票:四齣戲合購2010元,加贈聶永真設計 莎妹15年作品全紀錄,超強企劃概念書(市售360元),以及莎妹15年巨大海報一張,限量100套。(2月10日啟售)
贈品兌換:莎妹15年概念書預計於10月1日出版,請憑套票至《海納穆勒‧四重奏》演出現場或洽莎妹劇團兌換;15年巨大海報請憑套票至國家劇院售票口及每場演出前台兌換。
單場劃位:《麥可傑克森》為臺北藝術節邀演作品,請於臺北藝術啟售後,至國家劇院售票口兌換600元價位票券。
購票:兩廳院售票系統http://www.artsticket.com.tw/,02-33939888
洽詢:莎妹劇團02-2301-0950,swsg95@gmail.com

Blog-http://swsg95.blogspot.com/
Plurk-http://www.plurk.com/swsg95
Website-http://www.swsg95.com.tw/

莎妹15-《海納穆勒‧四重奏》

October. 愛與死的完美交媾,情色與暴力美學的極致高潮
《海納穆勒‧四重奏》
Quartett von Heiner Müller



(photographer-編號223)

劇作:海納‧穆勒│演員:徐堰鈴
現場鋼琴演出:Andreas Kern│導演:BABOO

拒絕痛苦,就無法愛
我們既是共犯,亦是對手;我們彼此渴望,相互毀滅

如果情慾是一種罪,那你我將是最無可赦免的罪人……
愛情懷疑論者最尖銳戲謔的諷嘲和質疑

延續《給普拉斯》對舞台詩化語言、意象化場面調度,與以及演員表演技藝的深度探索,導演BABOO選擇德國劇作家海納‧穆勒以法國小說《危險關係》Les Liaisons dangereuses為藍本,所重新寫就的劇作《四重奏》Quartett,展現殘酷的情色暴力美學。海納‧穆勒的劇本向來以風格化的語言、拼貼碎裂、跳躍不連續的情節著稱,在《四重奏》中,大量長段獨白交織錯縱,語言強悍而富詩意,意義急遽跳躍卻罕有舞台指示。兩位演員串演四個角色,「扮演」與「遊戲」將是貫穿全劇兩個主要戲劇動作,藉由大量描述色情、交媾和性愛等沾染了「魔鬼元素」的行徑,有意識地把主流價值中被認為「傷風敗俗」的行為,大膽挑釁成為一種快感的體驗,肆無忌憚地逾越道德的界線,展現從角色、性別到情慾的曖昧流動。

《四重奏》如一把犀利的解剖刀,赤裸揭露愛情中精神與肉體的競技角力,理性與本能的撕裂拉扯,展示一個由激情的慾望所沾染的病態特徵,以及引發潛藏的精神疾病;演員藉由性別互換所呈現的多組關係,彷彿在舞台上實踐男女交媾的多種姿勢體位,不停地擺蕩在高潮快感與性交後憂鬱的相互折磨之間。全劇充滿性愛與死亡的氣味,演員全然將自己置身於一種極端的狀態中,透過壓抑與冷冽的表演方式,宛如影像表演的低限內斂風格,讓觀眾感受一種性的張力,以及心理的暗潮洶湧與恐懼氛圍,冷靜而犀利地完成表演上的美學策略。一如電影導演麥克‧漢內克的影像風格,往往以井然有序的鏡頭,處理暴力的沉思與對痛苦的凝視。本製作也邀請來自德國柏林的鋼琴家Andreas Kern合作,現場寂靜中砰然巨響的鋼琴敲擊聲,直逼情慾與肉體的荒蕪廢墟。

To reject pain is to avoid love.
We are accomplices and opponents; we once desired each other.
Should lust be crime, you and I are no doubt the most sinful……
The most intensive bantering mockery and query of a skeptic of love

Director Baboo, composes the piece based on, Heiner Mϋller, the German dramatist’s recreation, Quartett, of the French novel Les Liaisons dangereusesan, as an extension of Hsu Yen-ling×Sylvia Plath to discuss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atrical poetry and change of scenes, and the exploration of acting talents to represent the cruel erotica and violence in aesthetics. Heiner Mϋller’s script is known for stylistic language, fragmentary and disconnected plots. Quartett is interwoven with long monologues that are fierce but poetic, and accompanied by disconnected meanings without clear indication. Two actor and actress will act as four different characters. “Play” and “game” are the two main actions throughout the play, and simultaneously represent the ambiguity of characters, sexuality, and desire.

10/14-16 19:30 Thu-Sat
10/16-17 14:30 Sat-Sun
台北藝術大學戲劇廳
票價 600

莎妹15-《麥可傑克森》

August. 2010年臺北藝術節邀演節目
《麥可傑克森》- 巨星隕落之告別80世代
Michael Jackson



編導/影像/概念/視覺:黃怡儒 王嘉明 蘇匯宇

你已經不再需要任何一位偶像,因為最偉大的信仰已經逝去……
與全球三十億歌迷一同告別,流行音樂史上最不合時宜的政治不正確

台灣首齣以流行文化偶像為題材,以演唱會聲光規格打造的舞台劇
在麥可傑克森的勁歌熱舞中我們尖叫吶喊,集體追憶──
曾經奮不顧身的迷戀崇拜,曾經揮霍放肆的熱血青春,曾經理直氣壯的八○年代。

2009年6月26日,搖滾巨星麥可傑克森的過世,讓他突然從一個可以繼續被揶揄、消費與進行文化分析的過氣天王,變成一個有如巡弋飛彈般準確的新聞轟炸,以及一個永垂不朽、同時令人措手不及的傳奇。幾乎就在第一時間,《麥可傑克森》的三位創作者王嘉明、蘇匯宇與黃怡儒便以電話聯繫通知此項消息,並且當下決定,將這齣曾於2005年演出造成瘋狂爆滿、熱烈迴響的劇場作品,重新改編版本推出!

《麥可傑克森》為2010年臺北藝術節邀演節目,全劇以其最具代表的音樂專輯:好怕(「Thriller」,1984)、好壞(「Bad」,1988)、好危險(「Dangerous」,1991)為整齣戲的三大核心精神和段落,以對麥可的記憶及其之於創作者的象徵性,從台灣人的角度去詮釋這個文化素材,重返八○年代流行文化現場,拼貼台灣的新聞事件和通俗元素,例如:「綜藝一百」、「楚留香」、瓊瑤連續劇、土銀搶案李師科、奧運選手陳怡安、李福恩、霹靂車或是合唱曲「明天會更好」…等,勾勒整個六年級世代零碎、分歧而美好的共同記憶。

On June 26th 2009, the passing of the all-time greatest pop star, Michael Jackson, has transformed his ludicrous and exploited fame into an atomic explosion of news and an eternal legend. Almost simultaneously, the three creators of Michael Jackson, Wang Jia-Ming, Su Hui-Yu and Huang Yi-Ju, decided to reenact a revised version of the show that caused a sold-out and immensely popular show in 2005.

Michael Jackson employs three of the most significant songs, “Thriller (1984)”, “Bad (1988)”, and “Dangerous (1991),” as three main concepts and sections to represent the memories of Michael Jackson and its symbolic meaning. The show will interpret this cultural material from a Taiwanese’s perspective to revisit the popular culture in the 80s, like instant news and temporal elements, in the hope of sharing this fragmented but wonderful memory.

8/19-8/21 19:30 Thu-Sat
8/21-8/22 14:30 Sat-Sun
台北市中山堂中山廳
票價 400-1600

莎妹15-《JUMEL孿生姐妹》

June.台法跨國製作
《JUMEL孿生姐妹》
JUMEL



製作人:王墨林│劇作:法布里斯‧度比
導演:法蘭克‧廸麥可│演員:阮文萍 周蓉詩

…我,只有你

《JUMEL孿生姊妹》是法國劇作家 Fabrice Dupuy最耐人尋味的作品之一。劇中這兩個女人彷彿是一體的兩面,並且自成一個世界,她們彼此依賴,同時也嚴密監視著對方。每個晚上例行的用餐是她們倆最重要的儀式,她們扮演著對方指派的角色,直到對手筋疲力盡;而語言是她們倆共同的武器,同時也是活著的依據。

本劇特邀資深劇場人王墨林擔綱製作人,由法國導演Franck Dimech為莎妹資深演員阮文萍與周蓉詩量身訂作,此劇在二OO九年十一月在馬賽以法文首演,即受到各方好評與矚目,媒體評論譽為「完美的表演」。二O一O年於台北演出中文版之後,將繼續在歐洲法語地區巡演 。

Jumel is one of the most interesting pieces written by French play-writer Fabrice Dupuy. In the play, the two women are like two sides of a whole and form a world of their own; they depend on each other, but they also monitor each other rigorously simultaneously.

The routine dinner every night is their most important ritual; they request each other to act in appointed characters and perform until they are both exhausted. Language is their mutual weapon and is also the evidence of their existence.
Under the cooperation of the French director Franck Dimech and actresses from Shakespeare’s Wild Sisters Group Juan Uen-Ping and Chou Jung-Shih, the play debuted in Marseille in French and received positive reviews and popularity; the local press also commented the play as “a perfect performance.” The Mandarin version of the play will be performed in Taipei in 2010, and the French version will continue its way in French speaking regions in Europe.

6/17-6/19 19:30 Thu-Sat
6/19-6/20 14:30 Sat-Sun
* 6/20 14:30 為法文版演出
牯嶺街小劇場
票價 500 元

莎妹15-《沙灘上的腳印》

April.莒哈絲「勞兒計畫」首部曲
《沙灘上的腳印》
The Tracks On the Beach



導演:徐堰鈴│編劇:姜冨琴 黃淑錦
演員:魏沁如 施名帥│現場音樂:王榆鈞

「一個絕望的女人,她帶來了愛…誰相信?」

導演徐堰鈴詮釋法國作家莒哈絲(MargueriteDuras)小說《勞兒之劫》LeRavissement de Lol. V. Stein第一階段的呈現。在莒哈絲小說裡的女人,總是滲透著勞兒的原型:「自我遺忘」是藝術性格的自由境地,卻也恐怕反覆著情感上的墜落。情慾、鏡頭、感官、我、時間、邏輯、想像、筆法、行為、記憶、死亡…過於精密或過於草率之間,那些情調和滋味,為何那般引人入勝?導演意圖嘗試作品低限化和過度繁複的雙行表現,製造劇場新感受。「勞兒計畫」第一波現場,由劇中擔任愛情列車長似的雅各、沈睡沙塔拉的勞兒,和音樂設計王榆鈞率領的樂手們同台演出。未來第二波造景,更將延展成三個戲劇文本、更各司獨立的劇場語彙形態。

一則「睡美人」的靈魂神話,一場迷人的愛情舞姿,一個否認的指定動作。

“A desperate woman brings love…who will believe that?”

The Tracks on the Beach is the first performance in the spring quarter in the 15th year of SWSG’s foundation. It is a piece by French writer Marguerite Duras, Le Ravissement de Lol. V. Stein, interpreted its first phase by director Hsu Yen-Ling. Lol.V.Stein, the women in the novel who always reflects the prototype of Duras' works at a certain level; “emptiness” is the free state of artistic conception, and also the repeated collapse of emotions. Lust, lens, sense, ' I ', time, logic, imagination,writing, behavior, memory, and death…all reoccur in between meticulous or reckless sentiment and feeling, why it is so fascinating? The director intends to create a new sensation through parallel tracks: overly simplified and intricate movements in the theater. The first wave of Le Ravissement de Lol. V. Stein Project will start with "love-possessed Jacques Hold'', "slumbering Lol. from S. Tahla", and the music designer Wang Yu-Jun and her live band. Later, the second wave of the Lol. Project will extend into three drama texts and more individual theaterical elements.

An inside voyage of the “sleeping beauty”, a fatal duet, and an assigned gesture of denying.

4/22-4/24 19:30 Thu-Sat
4/24-4/25 14:30 Sat-Sun
牯嶺街小劇場
票價 500元
2010年2月3日 星期三

莎妹劇團15年超強企劃--Riot in A Room of One's Own

Riot in A Room of One's Own
Shakespeare’s Wild Sisters Group 15th Anniversay
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 since1995


自我感覺良好是革命份子的必殺絕技
品味政治正確不能拯救你的無聊人生
起來!莎士比亞的妹妹們──
還有什麼比房間的暴動更趨近完美的恐怖攻擊?

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 (Shakespeare’s Wild Sisters Group) 成立於一九九五年夏天,團名源於英國女作家維吉尼亞‧吳爾芙(Virginia Woolf)在《自己的房間》(A Room of One’s Own)一書中所虛擬的角色,意在解除女性才華被男性體制壓抑的魔咒。劇團以原創劇本及前衛劇場美學為發展目標,創作題材、形式、議題不限。劇團每年持續受邀於不同國家、城市,展演新作,在國際城市文化或藝術交流上扮演重要角色。近年曾赴香港、澳門、北京、上海、釜山、東京、柏林、新加坡、神戶及巴黎、紐約等地演出。
二○一○年,是莎妹劇團成立的十五週年。多年來,莎妹的成員(導演、演員和設計群)已有良好合作默契,許多合作過的成員也在劇場各自的領域發展與成長,劇團始終群策摸索獨創的劇場美學與風格,因此,在這一年中,我們將用一系列的創作來歡渡。四月,演而優則導的劇場資深表演者徐堰鈴將推出以法國作家莒哈絲小說《勞兒之劫》為靈感的作品《沙灘上的腳印》;六月,法國導演法蘭克‧迪麥可 (Franck DIMECH)將為劇團兩位演員阮文萍、周蓉詩量身打造新作《jumel攣生姊妹》;八月,曾獲台新藝術獎評審團特別獎的劇場頑童導演王嘉明再應台北藝術節之邀,推出曾於○五年首演,造成一票難求盛況的《麥可傑克森》;十月,去年以《給普拉斯》入選台新藝術獎年度表演藝術的新生代導演BABOO將再度和徐堰鈴合作,搬演德國劇作家海納‧穆勒的劇本《四重奏》。



Founded in the summer of 1995, Shakespeare's Wild Sisters Group owes its name to the fictional character in Virginia Woolf’s novel A Room of One’s Own, meaning to liberate women’s talents from the oppression of patriarchy. Limiting itself to no specific issues or conventional aesthetics, SWSG takes materials from all arts inspiring to create original theatrical works. Having been to Hong Kong, Macau, Beijing, Shanghai, Busan, Tokyo, Berlin, Singapore, Kobe, Paris, and New York, SWSG has been invited by various cities and countries to perform, and takes an important role in international city culture and artistic exchange for many years.
2010, is the year of the 15th anniversary of SWSG’s foundation. Over the years, the members of the group, including directors, actors and crews, have developed healthy cooperation, and each one of them has flourished in different fields. The group has taken its unique and creative path in persuasion of theatrical aesthetics and style, therefore, this year, SWSG will have a series of performances to celebrate its 15th anniversary. In April, the highly celebrated performer Hsu Yen-Ling will release her most recent creation The Tracks On the Beach which is inspired by the novel Le Ravissement de Lol V. Stein written by the French writer, Marguerite Duras. In June, the French director, Franck Dimech, will compose specifically for two actresses, Juan Wen-Ping and Chou Jung-Shih, a performance named Jumel. In August, the Taishin Arts Awards Special Jury’s Award winner Wang Jia-Ming will reenact the immensely popular Michael Jackson which debuted in 2005. In October, Baboo, the last year Taishin Arts Awards nominator, will once again cooperate with Hsu Yen-Ling to perform Quartett by the famous German theater director, Heiner Muller.